何亚非受聘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徐淑希讲席教授”
June 18, 2021
|Beijing| 6月11日,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在静园三院举行仪式,授予燕京学堂特聘教授、中国外交部前副部长何亚非“徐淑希讲席教授”。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院长袁明,北大教育基金会(美国)总裁赵琳,燕京学堂副院长范士明、Brent Haas,院长助理陈长伟,以及燕京学堂员工和学生代表参加了仪式。仪式由范士明副院长主持。 袁明院长首先为大家分享了“徐淑希讲席教授”基金设立的缘由。在静园三院二层走廊,有一块玻璃展板,上面纪念的是徐淑希、徐福承父子。徐淑希先生是民国时期享誉中外的学者外交家,他的儿子徐福承博士曾担任华美协进社主席,并主持美国戴氏基金会(J.T.Tai & Co. Foundation)工作多年。戴氏基金会多次慷慨捐资支持北京大学多个项目,包括“章文晋奖学金”“国际高等教育交流基金”“燕京学堂发展基金”以及“徐淑希讲席教授”等,受益师生超过千人。 戴氏基金会与北大的交往,始于“章文晋奖学金”的设立。章文晋曾任中国外交部副部长、驻美大使,在周恩来总理的带领下,亲身经历了包括基辛格秘密访华在内的中国对外交往历史中的诸多重大事件,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担任中国驻美国大使期间,他走访各地,广交朋友,为推动中美两国关系发展不懈努力,也温暖了很多在美华侨的心。章文晋先生去世后,在美华侨希望能够为他做一些事情,因此依托由徐福承博士主持的戴氏基金会成立了奖学金,以支持更多的年轻人像章文晋一样,到世界各地广交朋友,讲好中国故事。 袁明院长表示,燕京学堂的成立和发展与这些历史脉络都联系在一起,个人故事与大时代中的大历史相互交织,让我们既能看到国家、民族的发展变化,也能感受到几代人的努力和家国情怀。 有时候,历史会意外地呈现出巧合。1978年,章文晋出任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三十年后,何亚非于2008年担任同一职位。1986年,章文晋亲自发起成立了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并担任首任所长;同样是三十年后,2016年,何亚非加入北京大学燕京学堂,担任特聘教授。两个三十年,巧合的是数字,也是相似的人生轨迹,而这些轨迹围绕的是中国与世界的故事。 何亚非教授自2016年加入燕京学堂以来,非常关注学堂和学生的发展,他开设的“新时期的中国外交与全球治理”一课,一直是最受同学们欢迎的课程之一。在2018年和2019年,他两次亲自带队,带领燕京学堂学生前往贵州和浙江进行实地调研,这些经历对同学们来说都是十分宝贵的。现在,何教授成为燕京学堂首位“徐淑希讲席教授”,这意味着我们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同时也有更多的故事等待我们一起去书写。 接下来,袁明院长为何亚非教授颁发“徐淑希讲席教授”聘书。 何教授表示,从袁明院长手中接过这一聘书,意义十分重大。他首先感谢戴氏基金会、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美国)、燕京学堂设立并授予他“徐淑希讲席教授”荣誉,这对他本人是很大的激励。随后,何教授感谢了袁明院长、陈长伟副教授和燕京学堂整个团队这五年来对他的支持和信任,他在这里度过了十分愉快的五年。 何教授说道,我们的世界面临着纷繁复杂的问题与挑战,但是“世界不会走向灭亡,因为我们有一批人,尤其是年轻人,在致力于把各种文化融合起来,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我们能够成为这个团队的一部分,为这件事做出一点贡献,是非常幸运的。” 接受“徐淑希讲席教授”的称号,何教授感到非常荣幸,同时也感受到了自己肩上的压力与责任。他认为,中美两国关系对国际局势发展至关重要,顾维钧、章文晋等外交前辈设定了十分高远的目标,做出了至今仍值得广为传颂的事业,我们要继承前人留下的传统,真正为中美两国文化融合,让两国人民走到一起,贡献自己的力量。 随后,何教授带来了一场以中美关系为主题的讲座,分享了他对当前两国关系和国际局势的分析和看法。 何教授首先带领大家简要回顾了中美关系的发展脉络,并指出我们应该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两国关系,不要受眼前发生的事件的限制,看不到历史的轨迹。他讲道,中国和美国作为世界上两个大国,关系发生起伏是很正常的,两国之间有漫长而深厚的联结,因此不会形成全面对抗。 接着,何教授为大家分析了影响中美关系的四个背景,包括国际力量的平衡;疫情、网络安全、气候变化等非传统挑战带来的影响;技术革命引发的改变;全球化的影响。何教授强调,想处理好中美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深入理解两国历史与文化的不同,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同时,也要了解对方,这样才能找到交流与沟通的最佳方式。 最后,何教授表示,作为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徐淑希讲席教授”,他将以北大和燕京学堂为平台,与教学团队和同学们一起,继承前人开启的事业,不因眼前的矛盾而迷失方向,为推动中美文化沟通、促进跨文化交流,贡献更多力量。 来源:北京大学燕京学堂